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专业介绍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介绍
专业名称、学制、学位
专业名称: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学制:四年
学位:工学学士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求,掌握系统、扎实的高分子材料与工程领域的基础知识,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良好的人文素养、团队合作精神和健康的身心素质,认可并遵守可持续发展理念,具有国际化视野和一定的创新意识,能够分析和解决高分子材料及相关领域复杂工程问题,在高分子材料的设计、合成、改性、加工成型及应用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设计、生产及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应用研究型人才。本专业结合学科特点及社会需求设置高分子合成与加工、包装材料与技术、塑料成型与模具设计3个专业方向。
专业特色
本专业是国家特色专业、湖北省品牌专业、湖北省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专业、湖北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018年6月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认证现场考察。
核心课程(主干学科)
基础类: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基础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等。
专业基础类:材料科学基础、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聚合物加工原理、材料研究与测试方法、材料科技英语、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实验、高分子材料专业实验。
专业方向类:工程设计CAD,聚合反应工程,包装工艺学,模具材料与制造等。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介绍
专业名称、学制、学位
专业名称: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学制:四年
学位:工学学士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掌握材料科学与工程及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与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领域的专业知识,能在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制备与加工、结构与性能、检测及应用等领域从事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工艺优化与工艺设计、技术改造与技术研发以及生产控制与生产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本专业设置新型无机材料与绿色建筑材料两个专业方向。
专业特色
厚基础:学科基础课面向“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设置,其中“材料科学基础”已建成湖北省精品课程与视屏公开课。
重实践:大二开始专业实验、实习、设计等专业实践训练不断线,大四一年均为实践教学环节。
宽口径:专业主干课涵盖陶瓷、玻璃、水泥、混凝土等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要领域
强发展:专业方向课瞄准无机非金属材料行业的发展大势,材料科学与工程概论、材料研究与测试方法、绿色建筑材料等三门课程实行双语教学。
双语教学课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概论、材料研究与测试方法、绿色建筑材料;
考试改革课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学、材料科学基础;
教学模式改革课程:材料工程基础、热工设备。
核心课程(主干学科)
基础类: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基础化学、物理化学;
专业基础类: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工程基础、无机非金属材料工学、材料研究与测试方法、材料物理性能、热工设备、无机非金属材料工厂设计、材料工艺实验;
专业方向类:电子陶瓷工艺、绿色建筑材料。
材料物理专业介绍
专业名称、学制、学位
专业名称:材料物理
学制:四年
学位:工学学士
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坚实的数理基础、广博的材料学基本知识、系统扎实的材料物理理论及实践技能,同时兼备材料制备、加工、分析测试等基本能力,可适应功能薄膜材料、电子器件和新能源等工业领域需要,能从事光电信息材料、新能源材料、功能薄膜材料的设计与应用的专业技术人才。本专业设置功能薄膜材料和等离子体技术及电子器件两个专业方向。学生毕业后适宜继续攻读材料学及相关的高新技术学科、交叉学科等学科领域的研究生,也可到大中型企业、科研机构、高校及实验单位从事科研、开发、教学与管理工作。
专业特色
首批“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入选专业,面向光电材料与新能源行业。本专业所属学科为省级重点学科和首批省级特色学科,具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师资力量雄厚,设有“楚天学者”特聘教授岗位,教授、副教授占教师总数80%。本专业以湖北省“等离子体化学与新材料重点实验室”和“湖北省微波等离子体应用技术研究工程中心”为依托,培养学生在光电子材料、功能薄膜材料的设计与制造及等离子体技术(注:等离子体技术为各类芯片和微电子、光电子器件制备以及新型功能薄膜材料制备所必须使用的核心技术)的应用研究、开发方面的能力。
核心课程(主干学科)
主要课程有:大学物理、高等数学、固体物理学、材料科学基础、材料物理、纳米材料与技术、材料研究与测试方法、工业等离子体原理、电子材料与器件、表面加工技术、薄膜制备技术、光学薄膜原理与设计、功能材料、半导体器件等。通过课程的学习及基本技能的培养,使学生接受科学思维与科学实验两方面的基本训练,能够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及与相关领域从事研究、管理、科技开发等方面的工作。
材料化学专业介绍
专业名称、学制、学位
专业名称:材料化学专业
学制:四年
学位:工学学士
培养目标
材料化学专业旨在培养具备材料科学与化学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与熟练的实验技能,系统掌握功能材料的设计、制备、性能测试及应用等技能,能在新能源材料、功能高分子材料、石油化工材料、生物医用材料及复合材料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及相关管理等工作,富有社会责任感、团队精神和创新思维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专业特色
材料化学专业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工科)一级重点学科、博士点、硕士点,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理科)二级重点学科、硕士点,与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武汉工程大学国际学院与外语学院联合建立2+2材料化学中外交流班、英语+材料化学专业。本专业于2017年荣获湖北省“荆楚卓越工程师”协同育人计划项目。
本专业围绕“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型”材料化学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开展的校企合作“3+1”人才培养模式,英语+材料化学双学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及“2+2”中外合作交流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等。
本专业积极响应学校双一流学科建设的号召,紧跟国际人才培养发展前沿,紧密结合企业、市场与社会的需求,加大与企业合作教学的力度,大力进行教学教育改革,已经建成了从材料设计合成、结构表征、性能测试、加工成型、生产应用一体化的教学平台,给学生提供理论教学、工程实训、生产实习全方位发展的教学培养体系,努力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专业综合素质。
核心课程(主干学科)
基础化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材料科学基础、化工原理、材料化学、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材料研究与测试方法、材料波谱分析、复合材料学、功能材料学、新能源材料等。
材料化学(英语双学位)专业介绍
专业名称、学制、学位
专业名称:材料化学(英语双学位)
学制:四年
学位:文学学士、工学学士
本专业是武汉工程大学2014年开办“英语+材料化学(E+)双专业。本专业旨在培养以英语为工具,材料化学为发展方向,具有良好的英语综合应用水平,扎实而宽厚的材料化学的专业知识,较强的科学创新思维与能力和较好的国际学术交流能力,能在新能源、功能材料、环保、信息、生物工程、轻工、医药、冶金和军工等领域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和科学研究等工作的国际化工程技术人才。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电气信息学院专业介绍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
专业名称、学制、学位
专业名称:测控技术与仪器
学制:四年
学位:工学学士
培养目标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是以培养具有“测量”、“控制”和“仪器”三个方面的理论和技术并具有电子设计能力、智能仪器与虚拟现实可视化技术研发能力、计算机网络技术和计算机软、硬件应用能力的综合性高级工程人才为目标。本专业毕业生就业面宽,可在石化、IT、航天航空、机械、电力、能源、汽车、船舶以及生物医疗等高新技术领域从事检测自动化仪器仪表和相关电子技术产品的研发与维护工作,并能从事管理及技术服务工作;本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好,就业质量高。
专业特色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是我校成立最早的专业之一,于1998年更改为现名 ; 2004 年被评为校级品牌专业,2008年评为“湖北省省级品牌专业”,2014年评为“湖北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专业”。与本专业对应硕士研究生专业—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专业于 2003年申报成功并开始招生,现为省级重点学科。
核心课程
电路与电子技术、微型计算机与单片机技术、计算机编程、传感器原理与应用、检测仪表与技术、控制仪表与技术、可视化技术基础、智能仪器设计、图像处理、数字信号处理、可编程逻辑控制技术、虚拟仪器设计、自动控制原理、现代控制基础、测控电路设计、工程光学、测控总线与系统、嵌入式技术基础、测量系统应用与设计以及计算网络技术等课程,其中“传感器原理与应用”为湖北省级精品课程。
自动化专业
专业名称、学制、学位
专业名称:自动化
学制:四年
学位:工学学士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电工电子技术、自动控制理论、智能控制技术、检测技术及仪表、信息处理、计算机应用和网络技术等较宽领域工程技术基础和专业知识,能在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运动控制、工业过程控制、检测技术及仪表、智能系统、计算机应用技术、信息处理等领域从事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运行、系统开发及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专业特色
武汉工程大学自动化专业历史悠久,其前身是1977年的化工仪表自动化专业,是我校最早创办的专业之一;自动化专业为湖北省“荆楚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划“卓越工程师”计划专业及校级品牌专业。该专业自创建以来,结合化工生产过程特点,坚持特色办学的发展道路,多年来先后为国家培养了自动化专业人才数千名,是我院实力强、具有鲜明特色的骨干专业。
本专业所支撑的“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具有硕士和工程硕士授予权,同时是我校博士点重点建设学科,“楚天学者”设岗学科。本学科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实力雄厚、治学严谨的教师队伍。现有教师13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7人,讲师3人,硕士生导师7人,博士生导师1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教师教学水平高,2016年获得省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二等奖。
在科学研究方面,专业注重控制理论与工程实际的结合,近年来,主持和承担了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和2项湖北省教育厅等多项纵向科研项目,同时承担了大量的横向科研课题。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获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3项及多项行业奖。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
专业名称、学制、学位
专业名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学制:四年
学位:工学学士
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人文社会科学和外语综合能力,能够从事电气工程领域各类装置与系统的设计研发、试验分析、运行控制、生产技术管理、产品销售,以及信息处理、电子计算机应用等领域工作的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专业特色
本专业经过三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已经形成“工业电气”和“电力系统”两个核心方向。拥有一支年龄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6人,其中6人获得博士学位,3人拥有博士后工作经历,3人分别在加拿大、日本,香港等地从事过访问研究,讲师1人。并且拥有良好的教学实验条件,其中包括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专业实验室5个,以及多个校内、外教学实践与创新创业基地。
近年来,在科研方面,教研室教师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30余项,其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项、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3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湖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4项。作为核心成员参与国家973计划项目1项、国家863计划项目1项、国防项目2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其中SCI、EI和ISTP三大检索收录论文30多篇,出版学术专著及教材6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6项,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2项。
在教学方面,教研室也进行了一系列课程体系、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承担国家教学研究项目1项,省级教学研究项目3项,校级教学研究项目8项,公开发表教研论文10余篇,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校级教学成果奖2项,多篇论文获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奖励。本专业学生在全国大学电子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智能车大赛(瑞萨、飞思卡尔)等各种比赛上也获得了多项国家级奖励。
就业范围广阔,可在电气工程、电气设备生产与设计、电力电子技术、微机应用系统、工厂供配电、邮电与通讯等高新企业,以及政府机关等部门从事相关工作。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专业名称、学制、学位
专业名称:电子信息工程
学制:四年
学位:工学学士
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研究信息的获取与处理,电子技术与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培养掌握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理论、通晓电子信息系统设计原理与设计方法,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外语和相应工程技术应用能力,面向电子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宽口径、高素质、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专业特色
本专业的特点是电子技术与信息系统结合,电路与微处理器技术结合,软件与硬件结合,理论研究与技术应用结合。学生受到电子电路、微处理器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解决处理器及外围电路的硬件设计、调试问题及信息系统分析处理的基本能力。
核心课程
电路理论系列课程、微机原理与单片机、FPGA、嵌入式系统及应用、SOPC技术与应用;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DSP原理及应用;电磁场与电磁波、通信电子线路、通信原理、计算机网络。
通信工程专业
专业名称、学制、学位
专业名称:通信工程
学制:四年
学位:工学学士
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学生掌握信息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通信领域的专业知识及基本技能,注重通信中的基础理论与系统知识相结合,强调通信网络体系,覆盖通信技术各个方向,专业建设与通信信息行业保持同步发展,不断适应通信信息行业人才需求变化。
专业特色
武汉市江夏区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光谷一路206号 官方电话:027-87002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