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专业简介
水产养殖学专业是在原淡水养殖专业、名特水产养殖专业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1985年开始招生。主干学科为水产学和生物学。本专业依托水产学和水生生物学两个重庆市市级重点学科,以及淡水鱼类资源与生殖发育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水产科学重庆市重点实验室、西南大学鱼类繁育与健康养殖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拥有学士、硕士、博士等完善的人才培养格局和产学研紧密结合、地域契合度高的办学特色。毕业生可在渔业、水利、环保和海洋等部门从事渔政管理、资源监察、技术推广等工作,在养殖和饲料企业从事经营管理、技术研发等工作,或自主创业等;可攻读水产学、生物学、海洋科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等学科的研究生或出国深造。毕业生供不应求,用人单位满意度高。
二、培养目标及培养要求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具备水产动物和植物的繁殖、育种与增养殖技术、营养与饲料、病害防治、渔业水域环境调控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具有创新创业能力,能够在水产及相关领域从事教育、科技研发、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水产科学、生物科学和环境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生物学和化学实验教学、水产增养殖实践环节、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水产经济动物和植物的增养殖、营养与饲料、病害防治、水产生物育种及渔业水域环境调控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掌握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本专业毕业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与社会公德,人格健全和心理素质优良。
2.掌握现代生物科学(包括形态与结构、分类、生态、生理生化、遗传育种等)和环境科学(包括水环境化学、水处理技术等)的基本理论。
3.掌握水产经济动物和植物的增养殖技术,营养与饲料、病害防治、育种以及渔业水域环境管理、调控和生态修复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4.掌握主要养殖鱼类、甲壳类、贝类、藻类和其它水产经济动物的人工育苗、育种和成体的集约化养殖等生产环节的关键技术。
5.了解内陆水域(池塘、湖库、江河和稻田)、浅海、滩涂的渔业资源和环境调查与规划的基本方法,并了解现代化养殖工程、海洋渔业和水产品加工利用的基本知识。
6.了解水产增养殖学和生命科学的前沿和发展趋势。
7.熟悉相关水产资源保护、环境保护、水产养殖、捕捞和渔政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8.具有扎实的计算机基本知识,能熟练应用计算机。
9.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
10.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
11.具有一定的辩证唯物主义的逻辑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以及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三、学期与学制
学期:每学年分为秋季、春季和夏季三个学期,夏季学期为选择性学期。
学制:标准学制4年,学习期限为3-6年。
四、毕业学分与授予学位
毕业学分:165学分。
授予学位:农学学士。
五、核心课程
鱼类学、水生生物学、养殖水环境化学、水产动物遗传育种学、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水产动物疾病学、水产两栖爬行动物养殖学、鱼类增养殖学等。
六、主要实验及实践教学要求
主要实验:化学实验技术、动物生物化学实验、动物学实验、鱼类学实验、水生生物学实验、微生物学实验、养殖水环境化学实验、水产动物疾病学实验等。
实践教学要求:本专业实践教学包括实验教学、专业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与毕业实习等,着重培养实验技能、专业实践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等。
实验教学:分必修实验和选修实验,鼓励开发跨学科、跨专业的新兴交叉实验。
专业实习:包括课程实习、教学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主要在校内实验室、实习渔场和校外实习基地进行。
社会实践:主要利用假期开展社会调查、社区服务、养殖实践、科普宣传、国家方针政策宣传、智力支农等活动。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社会,培养社会责任感,增强社会活动能力;让学生及早了解专业、行业和产业的发展动态与前景,使学生学习目的性、主动性更强,提升其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
毕业论文(设计):选择与水产养殖学相关的课题,进行试验设计,并通过试验研究获得有关数据,撰写毕业论文。原则上在学生修完专业核心课程后的第6学期期末应明确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鼓励学生尽早在老师指导下通过参与老师科研项目或申请学生各类创新基金和创新实验研究完成毕业论文。
重庆市北碚区天生路2号
官方电话:023-68252513,023-68250942